甚麼是習慣? 一直以來,腦神經科學家、生物學家和行為心理學家等也在研究。
最近有些文獻更把習慣概括成一連串人類行為的連續統一體(continuum) ,即是從最原始的一端,例如走路、吸啜、把食物放進口等人類天賦的行為,亦稱先天習慣,再一路擴展到另一端,包括一些要配合環境和社群需要,再要用腦分析,或發自內心感受,或受外界感染回來所作出的行為,例如出街帶手機鎖匙、入屋叫人要有禮貌、購物習慣格價、交朋結友要小心、霎時衝動愛上一個人,甚至發展成購物狂、無賭不歡、性廦好、戀物、壓抑、自閉、自殘、抽煙、酗酒及吸毒等後天病態壞習慣!
壞習慣也是行為一種
壞習慣也是行為的一種!所以,在這人類行為統一體兩極端之間,如何因不同環境和生化因素形成不同習慣,怎麽會令人上癮,正就是科學家最有興趣知道的!
從這科學角度來看,打高爾夫球亦是習慣的一種。這習慣當然不是先天的,人類染色體亦沒找到甚麼高爾夫球基因!正如癮君子也不是先天性酗毒,父母吸毒下一代不一定吸毒。
那末,甚麼令我們喜愛打高爾夫球呢?
這當然是一種後天感染的習慣。研究怎樣會令人上癮,我個人認為只找染上壞習慣的人如酗酒酗毒者來做實驗是不夠全面的,甚麽時候科學家才懂得找全球各地的高球發燒友來個長期大規模研究,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呢!
姑勿論人們上癮的真相是甚麼,上了高爾夫球癮後,了解甚麼是習慣至為重要。先說禮儀,我相信初學者要學會人家發球時要保持寂靜;自己發球後不要忘記檢回地上的tee;在果嶺上不要踩人家的推桿線等等,也要一、兩個月時間來習慣,莫說學習揮桿這無比複雜的動作了。
揮桿,最淺白的解釋,基本上只是一個習慣,像嬰兒從爬行到站起來行,是一種天賦學習過程,學會了便成為一種習慣,以後不需每秒鐘也要用腦去想怎樣不會跌倒,行路不會撞到人。腦袋“掛“少些東西,留多些空間應付其他需要好了,這亦是科學家解釋我們需要習慣的理論。
上天有沒有賜給我們像小孩學行的天賦能力來學揮桿?絕對有!我遇過太多人對我說:「揮桿要學的嗎?我一執起球桿便懂打的了!」對!我沒懷疑他們騙我,差別只是走路的姿態好不好看,没有人理會與日後事業發展關係有多大,除非他們的父母預設孩子長大一定要做模特兒走天橋;而一個好的或劣的揮桿動作對任何人的高球生涯影響之大,任何教練都可以跟你說上大半天;走路不好看但又要做模特兒可以重新學行天橋,但長期養成了一個劣的 (不一定是難看的!) 揮桿動作,要unlearned之後重新再學,往往難比登天,只會像戒毒者嘆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亦是我一向告誡有心學打高爾夫球的朋友,一不要學,要學定必要從第一天起,找個正式高球教練,像BB學行第一步,一個可以影響一生的習慣,我們怎能掉以輕心!
重新再學,難比登天
好了,奈何一些剛上了癮的高球發燒友,苦心積累,務要一絲不苟做出一個完美的揮桿動作,往往變成矯枉過正,每桿也要苦思良久才敢上桿,整個動作全用大腦控制,効果卻時好時壞,教練在旁不得不苦心勸勉他:“揮桿是一個自然的動作,千萬不要想得太多,這習慣一定要改!“
「教練啊!我知道揮桿要做到變成一個習慣。我只是用一個用腦習慣去練另一個習慣,何錯之有?」
教練啞口無言。唉!甚麽是習慣?(完)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